习近平会见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1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应中国共产党邀请访华的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
1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应中国共产党邀请访华的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习近平请梅德韦杰夫转达对普京总统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指出中共二十大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我们有充足底气、充分信心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也为世界和平与繁荣提供更多机遇。中国共产党和统一俄罗斯党长期开展机制化交往,成为巩固中俄政治互信、推进两国互利合作、展现两国战略协作的独特渠道和平台,为新时代中俄关系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中俄执政党交往迈入“第三个10年”。希望两党继续围绕治国理政经验、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推动政党国际多边合作等深入交流,就执政党建设互学互鉴,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指出,过去10年,中俄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健康稳定高水平发展。中俄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双方基于各自国情作出的长远战略选择。中方愿同俄方一道,把新时代中俄关系不断推向前进,共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应中国共产党邀请访华的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习近平表示,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一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希望有关各方保持理性克制,开展全面对话,通过政治方式解决安全领域共同关切。
梅德韦杰夫首先转交普京总统致习近平主席的亲署信,转达普京对习近平的友好问候和美好祝愿。梅德韦杰夫热烈祝贺习近平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祝贺中共二十大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更大发展不仅造福14亿中国人民,对整个世界也意义重大,相信中共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将得到有效落实。统一俄罗斯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是俄中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两党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双方开展了广泛交流合作。统一俄罗斯党愿同中国共产党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积极推进两国经贸、能源、农业等领域合作,共同抵制外部施加的各种压力和不公正措施,推动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更大发展。乌克兰危机事出有因,十分复杂,俄罗斯愿意通过和谈解决面临的问题。
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其它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王毅等参加会见。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2日 01版)
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
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地多达69.72万亩。近年来,当地依托科技创新,在良种培育、盐碱地种植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国家级耐盐碱种业应用示范区,大豆新品种“齐黄34”实现平均亩产329.3公斤。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科技种田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国家粮食安全了,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才有基础;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各项举措扎实有效,广大农民辛勤耕耘,大国粮仓根基稳固。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是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天,我们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但也应清醒看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才能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足用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才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新征程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打好种业翻身仗,方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持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供给,还要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近年来,从落实国家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到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再到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一系列好政策进村下田,稳预期、增效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才能更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新征程上,我们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在我国,粮食生产仅“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减损1个百分点,就可挽回25亿斤粮食。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与此同时,还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推进食物节约各项行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坚决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定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筑牢坚实基础。(本报评论部)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